在福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之际,如何巩固老区苏区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福建做出尝试:2019年10月,推出了“阳光1+1牵手计划”,引导动员全省千家社会组织参与千个老区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两年后,福建给出答案:通过“阳光1+1牵手计划”,全省共有1232家社会组织与1263个老区村签订协议,开展结对共建工作,各级社会组织直接投入近2亿元,引导会员企业(单位)投入8.76亿元,生成各类项目4981个,惠及老区村群众278万人(次)。
10月12日,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福建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上,福建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丽华介绍相关情况。
助推老区发展全新实践
福建民政部门秉承“自愿参与、因地制宜、精准结对、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阳光1+1”牵手计划。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丽华介绍相关情况
其主要做法,一进村入户摸底子,对老区村的产业基础、人均产值、资源条件等情况进行评估和分类,最终将其归纳为红色文化、社会治理、助老护幼、森林康养、电商物流、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工贸聚集等8个类别。
二协调联动搭台子。积极搭好线上信息发布、线下供需见面、村社联系沟通等三个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双方共开展了4300多次调研活动,营造了人人关心关爱老区村的氛围。
三理清对象结对子。鼓励双方因村因社制宜,选准合作共建项目,确定合作形式,拟制合作方案,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四精准施策开方子。各社会组织发动优秀企业家们和爱心人士,实现结对共建的精准匹配,确保每一个方案和计划,都有切实的落地责任人和执行者。
福建省老促会对接帮扶龙岩市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积极探索“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路子。
惠及278万老区群众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32家社会组织与1263个老区村签订协议,开展结对共建工作,形成了产业、就业、消费、技能、公益、专业社工服务等多种结对共建模式;各级社会组织直接投入近2亿元,引导会员企业(单位)投入8.76亿元,生成各类项目4981个,惠及老区村群众278万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资金投入情况看,3.73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占总投入的35%。培育了名优特水果、茶叶和特色养殖等500多个产业;帮助规划、建设了70多个红色、乡村旅游项目,新增游客160多万人次。
从生成项目情况看,大部分社会组织都开展了公益慰问帮扶活动,共生成公益项目3030个,占项目总数的61%。全省购买专业社工服务项目167个,有2000多名专业社工、1万余名志愿者参与,为老区村提供村容村貌整治、乡村建设规划、乡村公益文化、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等各类服务。
动员更多社会组织参与“阳光1+1”
陈丽华副厅长表示,为动员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时代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今年7至9月份,组织开展了“阳光1+1”牵手计划十佳案例推选活动。
经过初步评审、网络票选、综合评审等环节,从报名推荐的近300个结对案例中推选出了福建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牵手武夷山黄墩村、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牵手大田老区村、福州市河南商会牵手罗源县林家村、海沧区福德督导师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牵手海沧区城中村等十佳案例。入选的案例勇于创新、富有成效、各具特色。在推广宣传“十佳案例”的同时,将收集百个优秀案例并编集成册,供各地学习借鉴、互促共进。
在10月12日新闻发布会上,三明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翟超,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赖诗双,福建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副理事长袁林,分别介绍推进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苏区乡村振兴相关情况。
据悉,日前,福建省民政厅还发布了《2021年支持全省性慈善组织参与“阳光1+1牵手计划”实施方案》,积极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阳光1+1”牵手计划。
推动慈善助力老区苏区共同富裕